CPR是什麼?幫人急救失敗會被告嗎?超精闢【懶人包】告訴你

1 April 2025
CPR怎麼做?會被告嗎?

CPR是什麼?適用時機為何?

CPR,即心肺復甦術,是一種用於急救的技術,適用於患者呼吸停止、心跳驟停的情況。其目的是透過胸部按壓與人工呼吸維持血液循環,避免腦部缺氧,爭取急救黃金時間。

根據國軍高雄總醫院的資料,CPR的黃金救命期為4至6分鐘,適用於以下情境:

  • 溺水
  • 心臟病突發
  • 高血壓導致的昏厥
  • 交通事故
  • 觸電
  • 藥物或氣體中毒
  • 異物堵塞呼吸道導致呼吸停止

在這些情況下,及時施行CPR,能大幅提升患者的存活率,避免進入腦死狀態。


AED是什麼?如何搭配CPR使用?

AED,即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,是一種能夠自動偵測病患心律,並透過電擊協助心臟恢復正常運作的急救設備。它的操作簡單,內建語音指示,被稱為「傻瓜電擊器」,即使是沒有醫學背景的民眾也能依照指示使用。

當患者心跳驟停時,AED可搭配CPR使用:

  1. 在進行胸部按壓的同時,請旁人尋找AED並打開機器。
  2. 按照語音指示,貼上電擊貼片於患者胸口。
  3. 若AED建議進行電擊,施救者應確保無人接觸患者,再按下電擊鍵。
  4. 電擊後,立即回到CPR的胸部按壓步驟,持續進行急救,直到患者恢復呼吸或救護人員接手。


最新CPR急救口訣:叫叫CABD

根據衛生福利部於2021年更新的CPR急救流程,最新的急救口訣為「叫叫CABD」,其中「D」代表取得AED並搭配使用。完整步驟如下:

1️⃣ 叫(確認意識)

  • 輕拍患者,呼叫對方,確認是否有意識。
  • 確保環境安全,不會危及施救者與患者。

2️⃣ 叫(求救)

  • 若患者無意識,請旁人立即撥打119求救,並尋找AED。
  • 若現場無人協助,應先進行約2分鐘(5個循環)CPR後再撥打119。
  • 開啟手機擴音,聽從119執勤人員的指導。

3️⃣ C(胸部按壓,Compressions)

  • 跪在患者身側,雙手重疊,手肘打直,以身體重量垂直用力按壓胸口中央(兩乳房連線中央的胸骨處)
  • 按壓頻率:每分鐘100~120次,按壓深度約5~6公分。
  • 不能中斷超過10秒,確保血液循環不中斷。

4️⃣ A(暢通呼吸道,Airway)

  • 採用「壓額抬下巴法」:
  • 一手按住患者額頭,另一手輕抬患者下巴,使呼吸道打開。

5️⃣ B(人工呼吸,Breathing)

  • 捏住患者鼻子,口對口吹氣,確保胸部起伏。
  • 吹氣2次後,立即回到胸部按壓(C步驟)。
  • 循環原則:30次胸部按壓 + 2次人工呼吸,持續進行急救。

6️⃣ D(去顫,Defibrillation)

  • 取得AED後,開啟機器並按照語音指示操作。
  • 黏上電擊貼片,確保無人接觸患者後,按下電擊鍵。
  • 電擊後,立即回到CPR的胸部按壓步驟,持續急救。
跆拳館CPR

近期YUKI「疑假冒義消」的新聞鬧得沸沸揚揚,撇除掉其複雜的身分因素,我們該好好地省思CPR救人與被救的雙向關係。當面對有人突然倒下、心跳驟停的緊急情況時,許多人可能會因擔心法律責任而不敢伸出援手,甚至害怕「做好事卻反被告」。但實際上,在許多國家與地區,都有法律保護見義勇為者,讓民眾在施行心肺復甦術(CPR,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)時無須擔憂法律風險。

那麼,施行CPR是否可能面臨法律責任?該如何保護自己? 以下我們將從法律責任、保護機制及應注意事項等角度進行解析。


幫人做CPR會有法律責任?可能被告嗎?

在大多數情況下,施行CPR不會構成法律責任,因為當事人是基於善意救助的原則來進行急救。然而,在一些極端案例下,可能會引發法律爭議,例如:

  1. 不當施行CPR,導致二次傷害:如果施救者技術不當,導致患者肋骨斷裂或其他傷害,可能被家屬追究責任。
  2. 患者或家屬認為不應急救:某些特殊情況下(如患者有「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指示DNR」),家屬可能質疑施救者的行為。
  3. 延誤專業醫療救助:若因施救者的行動耽誤了救護人員的專業處置,可能引起醫療糾紛。

但整體而言,只要是在合理、善意且符合標準程序的情況下施行CPR,通常不會被追究法律責任。


聽聽律師怎麼說「良好撒馬利亞人法」

許多國家與地區都有「良好撒馬利亞人法」(Good Samaritan Law),專門保護善意施救者,避免其因施行急救而承擔法律責任。

台灣為例,根據《緊急醫療救護法》第14條規定:「非因重大過失而致患者傷害者,免除其法律責任。」這表示,只要不是因故意或重大過失(如惡意傷害、錯誤使用AED等),施救者就不會被追究法律責任。

其他國家如美國、日本、加拿大等地,也有類似的法律保護,只要是出於善意救援,即使造成患者傷害,也不會被法律追究。


如果患者或家屬追究責任,該怎麼辦?

儘管法律對於善意施救者有一定的保障,但如果仍遭遇家屬質疑或可能的法律糾紛,建議採取以下措施:

  1. 保留現場證據:若有其他目擊者,可以請對方協助作證,或由監視器、手機錄影紀錄施救過程。
  2. 說明施救過程:清楚向醫護人員、警方說明當時的情況,包括患者的狀態、施救步驟等,以確保自身行為符合標準程序。
  3. 尋求法律協助:若真的面臨法律訴訟,可諮詢專業律師,並依據「良好撒馬利亞人法」進行辯護。


勇於施救,法律不會讓你吃虧!

在緊急情況下,立即進行CPR可能是患者存活的唯一機會。雖然有人擔心「做好事反被告」,但事實上,多數國家的法律都明確保障善意施救者,只要遵循正確的急救步驟,幾乎不會有法律責任。

學習CPR與AED操作,不僅能拯救生命,也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安全。下次遇到緊急狀況時,不必猶豫,勇敢伸出援手,因為你的行動,可能改變一條生命的未來!

Kendrick Lamar的〈Not Like Us〉Super Bowl 59
13 March 2025
大家還記得美國當地時間2025年2月9日舉辦的NFL超級盃第59屆(Super Bowl 59),饒舌歌手Kendrick Lamar的精采表演嗎?特別嘉賓眾星雲集,包括網球傳奇小威廉絲Serena Williams與影星Samuel L. Jackson。 Lamar在中場表演中演唱自己的知名歌曲《Not Like Us》,Diss同樣是饒舌巨星的Drake,以目前聲量和當天觀眾的反應來看,他跟Drake彼此之間的世紀大戰看似Kendrick Lamar更勝一籌。不過Kendrick Lamar除了饒舌巨星這個身分外,或許可以在履歷上新增「救命小天使」一職!究竟是為什麼呢?客官們...讓我們看下去。 根據統計,美國每年約有35萬人(其中包括2.3萬名兒童)在醫院外發生心跳驟停。因此,美國心臟協會持續推動社會提升對CPR及AED(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)的認識與教育,讓這些技能成為全球社區的永久性設施。
aed購買還是租賃懶人包
25 February 2025
以我們凱樂斯AED為例,目前服務方式主要為購買以及租賃兩種模式。 購買:買斷方案顧名思義就是一次性支付AED設備費用,並在保固期間享有每年1場教育訓練以及AED設備檢測,長期而言可能降低總支出。後續的保養和維修需要投入額外的時間和資金。 租賃:租賃方案如果是簽年約的話,一樣包含每年1場教育訓練以及AED設備檢測,確保設備始終處於良好狀態,並有減輕管理人員的負擔,避免設備無法使用的情況發生。也有提供短期租借的服務,依照需求彈性調整合約租期。
10公共場所 必須設置AED
18 February 2025
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《應置有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之公共場所》,以下公共場所及位置是必須設置AED的喔! 1. 交通要衝 機場、高鐵站 三等站以上之台鐵車站 捷運站、轉運站 高速公路服務區 港區旅客服務區 2. 長距離交通工具 高鐵列車 座位數超過19人且派遣客艙組員之載客飛機 總噸位超過100噸或載客超過150人的客船 3. 觀光旅遊地區 國家級風景特定區 直轄市或縣(市)主管的風景區 國家公園、森林遊樂區 開放觀光遊憩活動的水庫 觀光遊樂業、文化園區、農場及其他觀光景點 4. 學校與大型集會場所 國中以上學校 法院、立法院、議會 健身中心、運動中心 殯儀館 平均每日有1000名以上人流的宗教聚會場所 5. 大型休閒娛樂場所 平均每日有1000名以上人流的: 電影院、戲院 視聽歌唱場所 演藝廳 運動場館(如小巨蛋) 圖書館、博物館、美術館 6. 大型購物場所 平均每日有1000名以上人流的: 大型商場(包括地下街) 賣場、超市、福利站、百貨公司 7. 旅宿場所 客房超過100間的旅館、飯店、招待所(限有寢室者) 8. 大型公眾浴場或溫泉區 旺季期間平均每日有100人次以上的浴場或溫泉區 9. 公家服務單位 警察分局、派出所、分駐所 10. 特殊機構 超過1000人員的軍營
Share by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