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PR,即心肺復甦術,是一種用於急救的技術,適用於患者呼吸停止、心跳驟停的情況。其目的是透過胸部按壓與人工呼吸維持血液循環,避免腦部缺氧,爭取急救黃金時間。
根據國軍高雄總醫院的資料,CPR的黃金救命期為4至6分鐘,適用於以下情境:
在這些情況下,及時施行CPR,能大幅提升患者的存活率,避免進入腦死狀態。
AED,即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,是一種能夠自動偵測病患心律,並透過電擊協助心臟恢復正常運作的急救設備。它的操作簡單,內建語音指示,被稱為「傻瓜電擊器」,即使是沒有醫學背景的民眾也能依照指示使用。
當患者心跳驟停時,AED可搭配CPR使用:
根據衛生福利部於2021年更新的CPR急救流程,最新的急救口訣為「叫叫CABD」,其中「D」代表取得AED並搭配使用。完整步驟如下:
1️⃣ 叫(確認意識)
2️⃣ 叫(求救)
3️⃣ C(胸部按壓,Compressions)
4️⃣ A(暢通呼吸道,Airway)
5️⃣ B(人工呼吸,Breathing)
6️⃣ D(去顫,Defibrillation)
近期YUKI「疑假冒義消」的新聞鬧得沸沸揚揚,撇除掉其複雜的身分因素,我們該好好地省思CPR救人與被救的雙向關係。當面對有人突然倒下、心跳驟停的緊急情況時,許多人可能會因擔心法律責任而不敢伸出援手,甚至害怕「做好事卻反被告」。但實際上,在許多國家與地區,都有法律保護見義勇為者,讓民眾在施行心肺復甦術(CPR,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)時無須擔憂法律風險。
那麼,施行CPR是否可能面臨法律責任?該如何保護自己? 以下我們將從法律責任、保護機制及應注意事項等角度進行解析。
在大多數情況下,施行CPR不會構成法律責任,因為當事人是基於善意救助的原則來進行急救。然而,在一些極端案例下,可能會引發法律爭議,例如:
但整體而言,只要是在合理、善意且符合標準程序的情況下施行CPR,通常不會被追究法律責任。
許多國家與地區都有「良好撒馬利亞人法」(Good Samaritan Law),專門保護善意施救者,避免其因施行急救而承擔法律責任。
以台灣為例,根據《緊急醫療救護法》第14條規定:「非因重大過失而致患者傷害者,免除其法律責任。」這表示,只要不是因故意或重大過失(如惡意傷害、錯誤使用AED等),施救者就不會被追究法律責任。
其他國家如美國、日本、加拿大等地,也有類似的法律保護,只要是出於善意救援,即使造成患者傷害,也不會被法律追究。
儘管法律對於善意施救者有一定的保障,但如果仍遭遇家屬質疑或可能的法律糾紛,建議採取以下措施:
在緊急情況下,立即進行CPR可能是患者存活的唯一機會。雖然有人擔心「做好事反被告」,但事實上,多數國家的法律都明確保障善意施救者,只要遵循正確的急救步驟,幾乎不會有法律責任。
學習CPR與AED操作,不僅能拯救生命,也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安全。下次遇到緊急狀況時,不必猶豫,勇敢伸出援手,因為你的行動,可能改變一條生命的未來!
台北總公司
235 新北市中和區建一路177號9樓
電話:02-2221-7819
中部分公司
414 台中市烏日區大同九街73號
電話:04-2299-1193
南部分公司
807
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9樓之4
電話:07-398-1195
東部分公司
974 花蓮縣壽豐鄉中山路三段40號
電話:038-663100
KLUX CO., LTD.All Right Reserved.
Designed By WALRUS PAPA